羊晚快评|读懂新时代的中国,是世界重要的“必答题”
12月2日,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开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位国际嘉宾,围绕“百年变局下的中国新作为——扩大利益汇合点,构建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广泛交流、深入探讨,以让世界更好地读懂新时代的中国。
今年是“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十周年。作为世界了解中国发展战略最具影响力的平台之一,“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参会人数近年来屡创新高,越来越多智库、机构、高校、企业、媒体参与进来。个中信号不言而喻:十年过去,“读懂中国”对世界依然重要,而且越来越重要。
12月2日上午,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在越秀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摄/羊城晚报记者 宋金峪 蔡嘉鸿
这背后,一方面是中国发展、中国机遇的吸引力。十年间,中国发展成就举世共睹: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上升到18%以上,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特别是2019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选择永久落址广州后,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深入“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在这里,有超大规模市场释放的无限潜力,有科技创新迸发的发展活力,更有更高水平开放带来的中国机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新机遇。
另一方面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影响力。在2013年的首届会议上,海外嘉宾还在比较中西方政治体系和中美两国治理制度;十年后的今天,呼吁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解决问题的声音已越来越多。十年来,从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以大国的责任与担当逐步扩大国际“朋友圈”,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展现出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力。在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如何破解全球发展和安全面临的挑战,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中国作为”备受世界瞩目。
世界需要读懂中国。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机遇、中国方案、中国作为,不仅关乎世界的当下,更关乎世界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更深入地读懂中国,有助于世界各国在开放合作中共克时艰、共享机遇、共创未来。

但全面深入读懂新时代的中国显然并不容易。倘若以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毫无疑问是“读懂中国”的绝佳素材。在这里,开放和创新是最鲜明的标识,从产业转型升级到科技自立自强,从高水平开放到高质量发展,处处都涌动着蓬勃的生机。与会嘉宾实地了解广州、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亲身体验更多广州故事、广东故事、大湾区故事后,必定更直观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恢弘图景,对开放中国、奋进中国有更深切的理解。
大道之行,美美与共。今天,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前途命运和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双向奔赴、深度联结的过程中,中国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世界。以广州、广东、粤港澳大湾区为窗口,了解中国正在发生什么、了解中国为世界做了什么,对世界而言,已成为一道越来越重要的“必答题”。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日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加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成为全球民航通用的卫星导航系统,这意味着北斗系统提供全球服务的能力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为了满足全球民航通用的要求,国际民航组织需要对北斗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验证,这些验证如何开展?北斗系统都具备了哪些功能?
全球民航通用 北斗系统性能得到广泛认可
当记者来到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近的空地一体新航行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时,实验室负责人朱衍波正带领团队开展航空领域的相关研究,他为记者做了一个演示。
空地一体新航行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朱衍波: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测试有两项,第一项是基于北斗的地基增强系统,它为飞机在机场的起降引导提供增强功能。第二项工作是无人机飞行测试数据评估,我们把无人机采集到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空间信号进行评估分析,判断它是不是符合我们的航空性能服务要求。
作为参加国际民航组织导航系统专家组会议最早的代表成员之一,朱衍波见证了北斗系统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过程。他告诉记者,要通过国际民航组织标准这场“大考”,北斗系统不仅要具备全球覆盖能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精准可靠的定位和导航,同时需要持续进行性能监测,从而验证它的抗干扰性能,并与其他卫星系统实现兼容。
按照国际民航组织导航系统专家组的要求,北斗系统通过的技术验证共涉及189项技术指标,全面覆盖了精度、可用性、可靠性、覆盖范围和抗干扰性能等各方面内容,从而充分证明北斗系统符合民用航空安全运行的需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信息工程系主任 王志鹏:我们用北斗与GPS组成双频多星座模式,增加了可见卫星的个数,提高了定位精度。在繁忙的航空终端区,可以增加空域容量,提高运行效率,减少航班延误情况。
协同推进 提升我国民航业国际竞争力
作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民航业需要在全球统一的规范标准指导下运行,并对提供全球民航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有严格的安全性要求。北斗系统加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成为全球民航通用的卫星导航系统后,能够实现导航源的自主可控,同时提升民航安全运行水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信息工程系主任 王志鹏:从安全角度来讲,用了自主可控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先,我们有可信的时空信息,这是民航安全运行的一个基础。另外,北斗有自己独特的短报文功能,可以对航班进行跟踪。
早在2010年,我国民航局就正式提交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的申请,并会同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组成了一支集产学研用等领域相关单位的全链条工作团队,系统推进各项指标的验证任务。十三年来,历经50多次技术讨论、2000多项问题答复,最终成功完成了北斗系统所有技术指标的验证工作。
在推进北斗系统加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的过程中,相关部门积攒了丰富的技术指标验证和国际沟通协调经验,这不仅加深了各方对于北斗系统民航应用要求的理解,也对提升我国民航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起到了推动作用。截至目前,北斗系统已服务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全球服务能力得到广泛认可。
中国民用航空局空管办通信导航监视处处长 李黎:下一步我们需要重点努力的方向,在国际民航组织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我们的工业标准、产品标准,并且根据相关的工业标准和产品标准设计、研制出北斗机载导航设备的接收机,实现飞机的装机使用。
(总台央视记者 李啸虎)